产地煤价连续降价,但拉运车辆整体偏少,大部分煤矿价格仍持续承压。港口方面,环渤海八港锚地船连续多日不足20艘,装船数量明显低于卸车,整体库存不断向上累积。从年初以来,主产区强势生产,铁路除了维修期间以外,日发运量均保持高位,叠加大量的进口煤,煤炭市场供应明显高于需求,造成环渤海港口煤价跌跌停停或大跌小涨;年初至今,港口煤价累计下跌了132元/吨。从目前情况来看,市场供大于求、内外部形势均不看好的情况下,供需错配依然存在,预计港口煤价还将下跌30-40元/吨,极有可能逼近600元/吨。 要想让市场反转,煤价止跌反弹,以下三个因素,只要有一个成立,煤价重心就会止跌提高。首先,主产区减少生产和发运,这样,铁路车流就下去了,港口就进入去库模式了,煤价就逐渐稳住了,而且还会出现一波上涨行情。但今年情况与去年完全不一样,去年前三季度,受山西限产影响,大秦线日均运量只有105.9万吨,与调出基本持平。今年除了铁路检修期以外,其余时间里,大秦线日运量均保持在120万吨左右,远高于去年同期;叠加唐呼线、浩吉线等铁路线也不断推出优惠政策,加快煤炭外运,总体运量高于下游实际需求水平,造成库存转移至中
2025-05-14今年初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这被视为“强制配储”时代终结的标志,在储能行业引发关注:政策红利“退潮”后,储能企业如何直面市场的真实考验?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5)上,近800家参展商携500余款新品集中亮相,他们用行动勾勒出行业发展图景:新型储能正从“价格比拼”“规模竞争”向“技术赋能”“价值深耕”转型。 发展转向市场驱动 《通知》规定,对今年6月1日前投产的新能源存量项目采用差价结算机制,确保其收益不低于原机制电价,但逐步缩减保障电量比例;今年6月1日及以后投产的新能源增量项目则通过市场竞争确定电价。随着政策执行期日益临近,新能源企业正加速推进项目建设进度,赶在节点前实现并网,以确保项目的预期收益。 在ESIE2
2025-05-144月24日至25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信息化分会五届理事会二次会议暨第二届煤炭行业大模型技术应用研讨会在安徽合肥召开。会上,正式发布了《煤炭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价规范》团体标准,并公布了首批煤炭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价结果。 据了解,在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驱动下,煤炭行业已开展多年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大量系统平台、数据和基础设施,但缺少一套科学的数字化转型评价体系和标准。 为此,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信息化分会牵头,联合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关村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联盟、国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单位,共同开展煤炭行业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等研究工作。 《煤炭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价规范》评价框架由战略决心、治理体系、数据要素、数字技术等6个一级指标,认知决心、转型战略,组织、管理、流程、人才,数据资源、数据治理、数据应用等28个二级指标构成,分为L1至L5五级数字化转型水平。主要适用于主营业务为煤炭开采、洗选、运输、销售、加工利用(含煤化工等)以及围绕煤炭资源上下游产业链研发设计、机械制造、信息服务等企业的数
2025-04-29煤炭行业当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价格“跳水”成常态。在煤炭宝会员群内,关于降价的消息每天都有上百条,看得从业者直呼,这么情真没法干,这个行业真的已经太卷了! 今年国内煤炭产量蹭蹭往上涨,2025年陕西原煤产量预计突破8亿吨,山西、内蒙原煤产量预计突破12亿吨以上,1-2月份进口煤更是猛增2.1%。可下游需求却“摆烂”了:房地产开工率跌了23%,钢铁厂改用氢能炼铁,连电厂都因为新能源挤占市场,日耗煤量少了12%。北方四大煤炭港口库存直接飙到3100万吨,贸易商急得跳脚,只能挥泪大甩卖。 1. 行业内卷,矿工成了“背锅侠” 煤价跌了,谁最惨?贸易商还是矿工兄弟们!有矿场算过账,2024年煤炭价格同比下降,致煤炭业务盈利减少,陕西煤业净利润221.96亿元,同比下降3.97%,如果按去年的产量和利润测算,陕西煤业去年扣完成本每吨净赚不到200块。有些煤矿企业为了保利润,开始降薪、裁员,甚至克扣安全设备。陕西某煤矿透水事故率都上升了,工人吐槽:“现在5个监工盯着
2025-03-21今年年初,国产开源大模型DeepSeek凭借其卓越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和深度学习技术,迅速成为现象级产品,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能。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正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对于煤炭行业而言,加快人工智能与矿山生产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相关代表委员聚焦“人工智能+”,结合行业实际建言献策。 1、应用前景广阔 人工智能正在重构煤炭行业的底层逻辑,成为煤炭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工具,将驱动全产业链发生深刻变革,重塑产业形态、重构安全体系、重定发展范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毛说。 “从理论层面来看,DeepSeek大模型契合了煤炭企业转型升级需求,能够在煤炭生产经营的关键领域发挥
2025-03-11《人民日报》(2025年02月07日 第 01 版) 新年伊始,创新领域的新动向,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写下注脚—— 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施行,明确“对重大原创性、交叉学科创新等基金资助项目,基金管理机构可以制定专门的申请与评审规定”;S1000型浮空风力发电系统在江西试飞成功并发电,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攻关,实现高空风能向电能转化;位于湖北武汉的光谷未来产业研究院正持续跟踪发掘未来产业重点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下所需、发展所急,是未来所系、大势所趋。开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促进新动能集聚、新业态涌现、新产业壮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推动力、支撑力。 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技术策
2025-02-1412月4日至6日,2025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在山东日照举办。 会上,来自相关部门及煤炭供运需等行业企业的代表,聚焦“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推动煤炭全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推进煤炭上下游行业企业战略合作,有效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民生用煤需求。 此次会议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主办。 “交易会是煤炭市场运行体系建设逐步健全和完善的一次促进会,更是煤炭产运需合作机制更加协调和规范的推进会。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将会更加有力发挥,同时也要思考如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煤炭资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梁嘉琨说。 当前煤炭供应安全稳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委员张宏表示,近年来,煤炭、电力行业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严格签订电煤中长期合同,执行电煤长协价格机制,确保电煤履约兑现,为保障电煤安全稳定供应和能源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国家能源集团在煤炭生产核心区没有新投产煤矿、产量下降的情况下,科学组织生产,发电、供热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建立常
2024-12-13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煤炭一直在能源供应中发挥着“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 十年来,煤炭行业准确把握能源安全新战略内涵,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煤炭生产供给结构,合理释放先进产能,增强煤炭供给弹性和灵活度,保供兜底作用显著增强。 十年来,煤炭行业坚定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大力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持续推动用能方式转型升级,并建立起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 十年来,煤炭行业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持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煤矿建设,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显著增强。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副会长李延江感慨:“十年来,煤炭行业全面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推动煤炭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释放先进产能筑牢保供底座 立足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要
2024-11-27从最初的炮采到后来的普通机械化开采、综合机械化开采,再到如今的智能化开采,历经几十年的迭代发展,我国煤炭开采方式正加快迎来新一轮变革。 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按下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快进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王国法日前表示,当前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但若要进一步推动全面、更高水平的智能化建设,仍有七大共性问题需要解决。 智能化建设成效显著 在王国法看来,煤矿智能化是由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的煤炭生产方式变革与价值体系重构,推动煤炭行业实现以安全、高效、绿色、智能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煤矿智能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加快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现代通信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煤炭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今年6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促进煤炭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大型煤矿
2024-10-17据媒体报道,日前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粉煤加氢气化联产芳烃和甲烷技术,成功完成“二代新型一体化煤加氢气化炉”工业示范装置试车任务。这为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添了新路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包含洗选加工、直接燃烧发电和供热供暖、煤化工深度转化、煤基新材料、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专业和多领域,是建立具有强大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在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中意义重大。202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57.2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5.6%,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5.3%。因此,如何确保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可持续性,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10多年来,我国煤炭行业的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气共采、煤水共采、边采边复垦等绿色开采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绿色矿山建设持续推进,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处置率、土地复垦率大幅度提升;原煤洗选加工、燃煤清洁高效发电、现代煤化工转化、工业和民用散煤治理都取得重大突破,从技术和装备层面基本满足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治理要求。 党的
2024-09-05